首页>病例>详情

病例库

厄洛替尼致肝损害一例

收藏 分享

作者: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


病例资料:


患者男,78岁,因常规体检发现左侧肺部阴影4d于2012年11月19日入院。既往史:胆囊切除术后,40年大量吸烟史,无长期饮酒史;否认结核、乙型肝炎、猩红热等传染病病史;磺胺药物过敏。3个月前因发现血压升高,收缩压达188mmHg(1mmHg=0.133kPa),遵外院医嘱服用坎地沙坦(8mg,1次/d),血压控制在120/80mmHg左右。4d前外院常规体检发现左侧肺部阴影,胸部增强CT检查:左肺上叶团片状软组织密度影,边界清晰,大小约2.8~3.2cm;轻度强化,胸膜牵拉,毛刺;左下肺可见小结节,纵隔多发肿大淋巴结。


入院体格检查:生命体征良好,皮肤黏膜无黄染。实验室检查:白细胞计数7.7×109/L,中性粒细胞0.69,血红蛋白152g/L,血小板248×109/L,丙氨酸转氨酶(ALT)12U/L,天冬氨酸转氨酶(AST)16U/L,总胆红素(TBil)22.0μmol/L,直接胆红素(DBil)7.6μmol/L,白蛋白44g/L,总蛋白78g/L,乳酸脱氢酶(LDH)124U/L,腺苷脱氢酶(ADA)10U/L,超敏C反应蛋白(hsCRP)0.8mg/L,肌酐66μmol/L,肌酸激酶63U/L,癌胚抗原(CEA)19.77μg/L。PET—CT检查:左上肺代谢增高灶,考虑为恶性病变,伴胸骨、左肩胛骨、左侧第4肋、双侧髂骨、第1骶骨转移;颈、胸、腹部和盆腔未见转移灶。11月26日CT引导下左上肺病灶处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提示左肺中分化腺癌,表皮生长因子受体(EGFR)重排,外显子19缺失突变。确诊为左上肺中分化腺癌(T2N3M1,IV期),EGFR阳性。11月30日开始化疗,给予厄洛替尼150mg,1次/d口服,联用坎地沙坦酯(8mg,1次/d)控制血压。


化疗2周复查肝功能,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。化疗3周,患者出现口周皮疹伴脱屑,逐渐发展为全身多发红色皮疹,瘙痒明显。予口服西替利嗪、外用卤米松及苯海拉明乳膏等对症治疗,效果不明显。厄洛替尼和坎地沙坦酯继续应用。化疗1个月,CT复查结果显示肺内病灶明显好转,纵隔淋巴结较前减少,疗效评估为病情缓解。化疗2个月,患者无诱因出现腹泻,每天3~4次,持续2d,经口服洛哌丁胺2d后腹泻止。同时患者出现尿色加深,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。2013年2月13日实验室急查:白细胞计数8.6×109/L,中性粒细胞计数4.8×109/L,血红蛋白135g/L,血小板207×109/L;ALT 368 U/L,TBil 182.1μmol/L,DBil 155.2μmol/L,白蛋白36g/L,尿素3.5mmol/L,葡萄糖63mmol/L,hsCRP 10.1mg/L,红细胞沉降率(ESR)3mm/lh,弓形虫、风疹病毒、巨细胞病毒及单纯疱疹病毒IgM抗体阴性,甲型及戊型肝炎病毒IgM抗体阴性。输血8项(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及抗体、e抗原及抗体、核心抗体,丙型肝炎病毒抗体,结核分枝杆菌抗体,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原及抗体)均为阴性。磁共振胰胆管造影、腹部超声及CT检查未见肝胆系统明显异常,排除感染或肝内占位等其他原因造成的肝损害。


2月14日停用厄洛替尼,予腺苷蛋氨酸、多烯磷脂酰胆碱、双环醇保肝治疗,坎地沙坦酯继续应用。


2月16日ALT 296U/L,AST214 U/L,ALP 310U/L,TBil 264.0μmoL/L,DBil 194.6μmoL/L,总蛋白68g/L,白蛋白36g/L。2月18日ALT 171U/L,AST 177U/L,TBil 322.0μmoL/L,DBil 278.2 μmoL/L,γ-谷氨酰转肽酶(γ-GT)550U/L,ALP 286U/L,前白蛋白108 mmol/L,白蛋白32g/L,肌酐49μmoL/L。


2月20日加用甲泼尼龙40mg,1次/d静脉滴注。l周后应用口服药物保肝治疗。2月23日患者皮疹明显好转,尿色变浅,皮肤黄染明显减轻。


2月26日ALT 132U/L,AST 141 U/L,TBil 172.6μmoL/L,DBil 135.4μmoL/Lγ-GT 550U/L,ALP 297U/L,前白蛋白108mmol/L,白蛋白32g/L,肌酐56μmoL/L。患者无不适主诉,皮肤巩膜黄染及皮疹症状均较前好转。


3月1日起口服甲泼尼龙每周减5mg,激素总疗程拟为2个月。3月4日ALT 106U/L,AST 141U/L,TBil 118.7μmoL/L,DBil 74.0μmoL/Lγ-GT 550 U/L,前白蛋白108 mmoL/L,白蛋白35 g/L,肌酐59μmoL/L,尿素3.8mmoL/L。胸部CT检查示左肺上叶前段不规则占位较前略小,纵隔多发结节大致同前,胸骨结节影密度较前增高。持续口服腺苷蛋氨酸,同时加用熊去氧胆酸、甘草酸二胺。


4月16日,即停用厄洛替尼2个月,ALT 12U/L,AST 30U/L.TBil 19.8μmoL/L,DBil 13.5μmoL/L


4月25日起采用吉西他滨联合尼妥珠单抗继续化疗6个疗程,患者未再出现肝功能异常。


讨论


本例患者应用厄洛替尼前肝功能各项指标正常,全身皮肤巩膜未见黄染;用药2个月出现尿色加深、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,ALT、TBil及DBil水平均升高;停用厄洛替尼并给予保肝治疗后2个月,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。患者应用厄洛替尼与其肝脏血清学指标变化存在明确的时间关系,虽然患者同期联用坎地沙坦酯控制血压,但坎地沙坦酯的应用始于应用厄洛替尼前3个月,且在出现肝损害过程中及好转后,都继续服用坎地沙坦酯,因此考虑厄洛替尼是引起患者肝损害的主要原因。


厄洛替尼是EGFR酪氨酸激酶(TK)抑制剂,通过抑制EGFR-TK的自磷酸化反应,阻止信号转导,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增殖。单药可用于已接受至少1种化疗方案治疗但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(NSCLC)的治疗,也可联用吉西他滨,作为局部晚期、可切除性或转移性胰腺癌的一线治疗药物。厄洛替尼常见不良反应为皮疹和腹泻,程度多较轻,无需干预。


厄洛替尼150mg单药治疗NSCLC时可致肝功能异常,并有该药致患者死于肝肾综合征的报道。根据用药后肝功能指标升高的特点,急性药物性肝损害可分为肝细胞性药物性肝病(ALT/ALP>5)、胆汁淤积性药物性肝病(ALT/ALP<2)及混合性药物性肝病(5>ALT/ALP大于2)。本例患者2月16日检查ALT 296U/L,ALP 310U/L,ALT/ALP<2,属于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病。国内临床研究文献报道厄洛替尼致肝酶升高多为I或II度,经停药保肝对症治疗后均可好转。本例患者在停用厄洛替尼并行保肝治疗后2个月。肝功能恢复正常。

病例来源:药物不良反应杂志

*

注:本网所有转载内容系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,且明确注明来源和/或作者,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,所有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,不构成任何诊疗建议,对所引用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。

*我要反馈: 姓    名: 电    话: 邮    箱:

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36号